欢迎访问

icon

兰大港澳台办公室

引智项目申报系统

学生出国境项目申报系统

国际会议

首页 > 国际会议 > 会议动态

“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文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

   来源:文学院   更新于:   阅读:0


4月22-24日,由兰州大学文学院主办,兰州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兰州大学语言接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民族地区回族话与回族经堂语、小儿经语言研究”课题组协办的“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文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兰州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共一百三十余人参加了线上会议。


会议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汉语历史语音词汇语法及相关研究、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研究等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本次会议共分四场论坛,三十余位师生进行了大会发言。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兰州大学文学院依托学科资源,专业特色与队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文化建设战略需求,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新高地。此次会议为促进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中文教育与文化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此次“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文教育”国际会议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蓝研究员讨论了甘肃汉语方言语法的九个问题。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研究员从简牍的材料用途、形制等方面介绍了简牍。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对《朱子语类》“心”与以“心”为构词语素的复音词构成的词语类聚系统进行了探究。上海师范大学王双成教授讨论了藏语“坐、住”义动词的语法化及相关区域性特征。陕西师范大学赵学清教授介绍了《新实用文言启蒙》的框架和内容。西北师范大学田河教授结合古文字及考古资料对“戟其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陈丹丹副研究员讨论了清代汉语连动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兰州大学敏春芳教授考察了多功能标记“上”“下”在甘青河湟方言中的句法分布情况和“下”的历史来源。



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竹越孝(Takashi Takekoshi)教授讨论了“汉儿言语”与“朝鲜式汉语”。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系包智明教授说明了两种语言接触影响形成的中间地带语言的特点。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朱莉(Julie Lefort)介绍了东乡语中借用的形容词标记、方式状语标记、反身领属标记等三种后缀。俄罗斯学者普隆金娜·奥莉娅(Pronkina Olga)教授关注了文化和语言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作用的看法。亚美尼亚学者鲁昕(Lusine Safaryan)探讨了汉语三语习得中迁移的来源、具体形式等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刘星博士考察了“了2”的交互主观性功能。兰州大学博士生张黎考察了19世纪朝鲜民间汉语会话书抄本的俗字与正体字的形体变异面貌,李小洁对秦安方言中“儿”尾两字组连读调式进行了分析,肖雁云考察了桂北平话介词“把”的句法分布和来源,付乔研究了青海同仁五屯话的语序类型,俄华楠对甘肃庆城(卅铺镇)方言音系进行了研究。杨益总结了国内外叙实动词预设机制实验的相关研究,马宇晨研究了《中国纪行》中的汉语词汇,王延花对新疆图瓦语/u/元音进行了语音声学分析。此外,兰州大学研究生焦敏、张清禹、吕璐骐、史雅雯、胡赛因(Barari Hossein)、王文亮、黄艳、王婷、贾丽等分别发言,对藏语音系、汉英量词对比、中日同形字、汉语中的波斯词汇、祁县方言后缀、在线中文教育、语伴教学模式、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文教育”国际会议是兰州大学文学院在2022年举办的首场高水平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既有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又有观点新锐的青年才俊,学术思想碰撞,研究方法互鉴,极大地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此次会议也将对文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Copyrights © 2024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
    电话: 0086-931-8912852/8912076/8915626 传真: 0086-931-8915330 陇ICP备10000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