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icon

兰大港澳台办公室

引智项目申报系统

学生出国境项目申报系统

学生交流

首页 > 学生交流 > 交流感言

【德国】吉森大学交流感言

作者:孙润      更新于:   阅读:0

2017级 德语专业本科生 孙润


2019年9月30号,我们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在法兰克福机场平安降落


落地的那一刻,看着机场里那些单词和标语,我很熟悉但组合在一起却又不是那么熟悉,就这样,我和我的小伙伴迷迷糊糊地就到了海关入境处。和我交流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德国小哥,他很友好地问我来吉森是做什么在哪所学校学习、有什么计划等一系列问题。在我磕磕绊绊地回答完,他对我温柔地笑了笑,并祝我Alles Gute!过得愉快!海关小哥的善意冲淡了些许我对德国人冷漠且不易接近的担忧,让我对即将开始的交流生活充满了期待。



在从法兰克福到吉森的火车上,我看到了一个特别可爱、像洋娃娃一样精致的小女孩,她在火车上爬来爬去,咿咿呀呀地试图和我搭话,半懵状态的我带着对她的喜爱只会尴尬说 Hallo!  Wie geht es dir?等简简单单的句子。此时,我有点后悔因为拖延症耽误的学期初的语言班,缺少了这一个月的口语锻炼,这一定程度上让我在刚到德国的几天里,没有勇气主动和外国人交流。但有些时候外部环境总是在敦促着我们去做出尝试和改变,从而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人生地不熟,很多事情都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去尝试,比如第一次问路、第一次坐公交车买票、第一次使用购物车去超市购物、第一次叫Minicar……诸如此类的小问题接踵而来,逼着我主动去问。第一次问路的时候,除了必要的尊称和客套用语,在家待了近两个月许久没有说过德语的我,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换乘、下车这两个概念,在搜罗了我脑海里能用到的所有单词并将它们组织起来表达出来之后,大叔听懂了并在很友好地解答了我的疑惑之后,鼓励我不要害怕,要多开口说话,这极大地增加了我的自信心,让我在接下来的生活里有勇气去说去做,哪怕我不知道正确的表达是什么,我仍愿意去尝试。


除此之外,由于中德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刚到德国的我们花了近两周的时间去适应。办理宿舍入住手续,预约、办理银行卡、弄网线、学期注册、学生卡充值、食堂买饭……这些对我来说新奇的事情(超市购物和咖啡厅点咖啡和甜品这两件事是我驾轻就熟的)都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挑战锻炼了我的适应能力。在这里我想说,之所以花这么长的时间去介绍在德国的生活而不是学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认为,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或者交换生而言,学业上的困难不难克服,恰恰相反,生活上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才是最考验人的。生活上一件芝麻粒大小的事情,有时候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事实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而可笑。因此,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变通能力、勇于尝试和乐天派精神很重要。这也是在德国“荒野求生”的六个月来我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既然说到交流生活,那肯定离不开学业。很多去过德国交流或者游学的学长学姐详细地介绍过德国的学习生活和中德学习模式的不同,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详细说明了。只提一点,一定要和老师多交流。在吉森的一学期我选了六门课,其中有两门课我特别喜欢。一门是关于“德国战后文学”的课。这门课上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涉及战后德国现状和德国人精神世界的短篇及中短篇小说。在与讲师的交流中,我的很多观点得到了充分肯定,同时,我也了解到过去的德国人和新一代德国人对历史的看法,我看待那段历史、看待德国文学的角度有了不一样视角。如果没有另一门课,或许“战后文学”将成为我未来研究的方向。这第二门课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课。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给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敦煌和莫高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好评。也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外国人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感兴趣。“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国外”我在西北生活了三年,我热爱这片土地,也深深热爱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文化瑰宝”。我愿意尽我的全力,向世界介绍敦煌,介绍我们灿烂辉煌的文化。这是吉森的学习生活带给我最大的惊喜。


除此之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很重要。既然来到了国外,那不妨多出去走走看看。这半年的时间里,我去过六个国家十几个城市,从德国几个有名的大城市(如柏林、科隆、慕尼黑、纽伦堡)到捷克的布拉格,还有奥地利的萨尔兹堡和哈尔施塔特,瑞士的卢塞恩、伯尔尼和苏黎世、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的首都瓦杜兹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海牙。这一路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本上和电视剧里的柏林墙、博物馆岛、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科隆大教堂、穆夏博物馆、卡夫卡博物馆、苏黎世湖等等,都变成了我切实可以感受到的事物。旅行带给我的多种多样的感受,这是我过去的二十年里从未体验过的。我想,几十年后,当我垂垂老矣,再想起这短暂却又丰富多彩的六个月,还是会很激动。



最后,想补充一点,这在我看来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是中国人。维护祖国形象,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都是我们应该和必须尽的义务。如果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尖锐话题,一定要勇敢地坚定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涉及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这一类问题,我们绝不退让有一次,某堂课我的小伙伴请假了,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在课上,我纠正了某位老师的错误表达,这位老师很诚恳地向我和我的国家道了歉,并及时在Powerpoint里纠正了错误说法。那一刻,我真得很自豪很自豪。


我想结合自身经历给即将交流或者有计划去德国继续学习的同学两点建议。一是,遇到误解一定要勇敢回击。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是我们国家的最好的形象代表。二是如果遇到行为冲突,好汉不吃眼前亏,保命要紧的同时留好证据。德国对此的惩罚力度很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我的总结到此结束。


编辑:肖美霞


    Copyrights © 2023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
    电话: 0086-931-8912852/8912076/8915626 传真: 0086-931-8915330 陇ICP备10000336号